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安志强趣讲中庸31】
【中庸第二十章.第5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①,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②,不思而得③,从容中道④,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⑤。”
【注释】
①诚之,践行诚。
②不勉,不用勉强。中,恰当。
③不思,不用费劲心思。得,自然产生。
④从容,举止行动。中道,符合中庸之道。
⑤择,选择。善,正确的道路。而,并且。固,坚持。执,握住,不放弃。
【大白话】
诚,就是天理;践行诚,是人为的道理。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就处世恰当,不必费劲心思就自然产生,举止行为符合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要践行诚,就要选择正确的道路,并且坚持不放弃。
【趣讲一下】
诚,就是选择正道,并不断坚持。人会被各种诱惑干扰,容易放弃正道,比如撒谎、贪婪、投机、嫉妒等。
【原文】
“博学之①,审问之②,慎思之③,明辨之④,笃(dǔ)行之⑤。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⑥;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⑦;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⑧;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⑨;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⑩。
【注释】
①博学,就是更可能多的学习知识和智慧。之,语气助词。
②审问,深入探究。
③慎思,谨慎思考,认真思考。
④明辨,辨别清楚。
⑤笃(dǔ),诚实专一。笃行,专心实行。
⑥弗,不。弗学,没有学到的。弗能,学了还没搞明白。措,放弃。弗措,不要放弃。
⑦弗问,没有深入探究的。弗知,没有探究出结果。
⑧弗思,没有认真思考的。弗得,没有思考出结果。
⑨弗辨,没有辨别清楚的。弗明,不清楚明白。
⑩弗行,没有实行的。弗笃,没有专心实行。
【大白话】
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要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要认真思考事物本质,要辨别清楚是非曲直,做事要专心实行。没有学到的,学了还不能掌握,也不要放弃;没有深入探究的,探究还没有结果,也不要放弃;没有思考出结果的,思考了依然没结果,也不要放弃;没有辨别清楚的,仔细辨别了还不清楚,也不要放弃;没有实行的,实行了还不专心,也不要放弃。
【趣讲一下】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儒家的“学习方法”。总之一句话,搞不明白不要放弃。
明辨的“辨”,不是辩论的“辩”,不是用言语争辩。“真理越辩越明”这个句谚语有误导性,查了一下出处,黎汝清1976年出版的《万山红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