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问.第17段】无自欺就是诚,孔门心印
【原文】
~然后物无不格①,而吾良知之所知者无有亏缺障蔽②,而得以极其至矣③。夫然后吾心快然无复余憾而自谦矣④,夫然后意之所发者⑤,始无自欺而可以谓之诚矣。
【注释】
①无不,没有不。
②亏缺障蔽,亏欠遮蔽。
③极其至,达到了极致。
④快然,愉悦坦荡。无复余憾,没有缺憾。谦,通慊(qiè),满足的意思。自谦,自己满足。
⑤然后,这样以后。始无,再也没有。
【大白话】
然后事物没有不“格正”的,那么我们良知所能分辨的,就没有一丝一毫的亏欠、遮蔽,从而得以达到了极致。然后我们的心就能愉悦坦荡,没有缺憾,自己满足。这样以后,我们意念刚一产生,再也没有自我欺骗,就可以称之为诚了。
【趣讲一下】
【原文】
~故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盖其功夫条理虽有先后次序之可言①,而其体之惟一②,实无先后次序之可分。
【注释】
①功夫,功课。条理,事项。
②惟一,一个。
【大白话】
所以大学讲:“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个功课事项虽然有先后次序,但是本体都是一个,实在是没有什么先后次序可以划分。
【趣讲一下】
儒家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修身的功课和事项。
【原文】
~其条理功夫虽无先后次序之可分,而其用之惟精①,固有纤毫不可得而缺焉者②。此格致诚正之说,所以阐尧、舜之正传而为孔氏之心印也。③”
【注释】
①用,应用。惟精,精深。
②纤毫,一丝一毫。不可得,对不上。缺,欠缺。
③阐,阐发,解释。正传,真宗的传承。尧、舜,古代两位贤王,儒家非常推崇。心印,核心标志。
【大白话】
这个功课事项虽然没有先后次序可分,但是实际应用非常精深,固然一丝一毫的对不上都是欠缺。这就是所谓的“格致诚正”的学说,是解释尧、舜嫡真宗传的传承,是孔门学问的核心标志。”
【趣讲一下】
“体”“用”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
清末面对西方的强势,一些精英还是在维护文化传统,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惟精惟一,用功精深,用心专一。出自《尚书》,儒家很推崇。
心印,佛教典籍《祖庭事苑》“心印,达磨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儒家借鉴这个词。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说,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