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瀏覽器步入歷史 微軟公司(15日)起永久關閉Internet Explorer(IE)瀏覽器,將由旗下2015年推出的Edge瀏覽器接棒。IE瀏覽器在1995年首次於Windows 95登場,在2002年和2003年達到95%的使用率高峰,曾經是使用最廣泛的瀏覽器,但後來因架構不安全、效能低等因素,被不少網民批評瀏覽速度緩慢,逐漸被Chrome等競爭對手取代。微軟Microsoft Edge計畫經理尚恩.林德賽(Sean Lyndersay)表示,「我們宣佈Windows 10上IE的未來就在Microsoft Edge當中。」不過微軟也註明,提供企業的IE付費服務不會受到這次聲明的影響,只有消費者版本的IE會終止服務。後續微軟更將IE 3.0整合進Windows作業系統當中,導致競爭對手Navigator Web開發商提起壟斷指控,進而引發美國20州聯合參與控訴的微軟訴訟案,這起事件也成為美國史上經典的壟斷訴訟案例。雖然微軟一度在過程中敗訴,被要求拆紛瀏覽器業務,但最終在上訴過程中逆轉判決。儘管法官確實認為微軟有壟斷疑慮,但由於IE涉及層面過於廣大,最終仍沒有要求微軟必須剝離瀏覽器業務,或者禁止微軟在作業系統捆綁服務。這使得IE瀏覽器的市佔率在21世紀初期一度達到90%以上,市場佔有率遠勝於現在的Chrome。直到Firefox及Chrome等瀏覽器相繼問世後,IE的市佔率才開始下滑,不過在2013年推出最後一代Internet Explorer 11時,市佔率仍有約3成上下。2016年Microsoft Edge問世後,才正式取代IE在微軟的地位,如今IE市佔率更已不到2%。事實上,微軟為終止IE服務已經準備了好一段時間。例如去年8月,微軟已經宣佈Microsoft 365服務將陸續終止支援IE。Microsoft Teams網頁版在去年11月結束支援IE,Office 365、One Drive及Outlook等服務則預計在今年8月17日終止支援IE。微軟指出,他們決定終止支援IE有幾個因素。Microsoft Edge有更棒的相容性,不僅可以頂替IE開啟老舊網站、服務的必要性,同時也能提供用戶更順暢當代上網服務,消除用戶必須使用不同瀏覽器的麻煩、提昇高生產力。去年微軟更推出利用Chromium核心開發的Microsoft Edge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