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言职语:【腾讯员工绩效被打2星,情绪接近崩溃!大厂“内卷”太凶残......】不管大厂小厂,绩效考核的背后都事关打工人的薪水、奖金和晋升,事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来年的房贷、子女学费、和各类消费计划。
从这个角度来看,打工人对各种绩效考核的恐惧焦虑并不难理解。但还有比这种焦虑更扎心的,就是不少职场人对如何提升自己的绩效充满无力感。
目前很多企业所推行的绩效管理/考核制度主要有:KPI、360度环评、BSC(平衡计分卡)等。
单从理论上看,这些越来越前沿的考核机制都有可取之处,它们的交叉混搭使用,也更人性化,但为啥依然无法解除广大打工人面对考核时的压力、焦虑甚至不公平感?
当然原因比较复杂,整体来看,除了考核制度自身存在的某些局限性,以及落实过程中的某些变形外,还有一些非制度性因素在推波助澜,其中既有江湖规矩,也有人情世故。
举个例子,在一些大厂里或直接或隐蔽的绩效分配办法,就是江湖规矩。比如广为流传的“271分配法”。企业对员工一年两次考核,其中20%的比例对应为优秀员工,70%的比例对应为普通员工,另外10% 的比例则是对应需要改进的员工。
换句话说,即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也必须有一部分人出来背低绩效。这就好比你就算考入了科大少年班,但也有可能被认定为学渣,这换谁谁不焦虑?
如果类似的分配法是江湖规矩,那么像360度环评这种考核制度,则包含了更多的人情世故。领导、下属、顾客都可以为你做出主观的评判,你觉得当中“人为操作的空间”会不会存在呢?
但上面这些并不是造成大家对绩效考核不安的全部。还有一种非常重要但又比较隐蔽的“考核误差”,也在偷偷地影响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公平性。理论上的考核误差有很多种,这里仅以常见的光环误差、偏见误差、近期误差为例。
光环误差,可以形象的理解为“一俊遮百丑”,团队中某人如果拥有一种足以傲视群伦的独家技能,或者获得过什么特殊荣誉,就会成为自带光环的明星成员。这种光环误差会很直接的造成其他成员的不公感,和被剥夺感。
偏见误差,也不难理解,被考核的人和参与考核的群体之间,是不是互相了解,有没有留下过什么刻板印象,都会影响最终的考核评价。
近期误差,虽然不常被提起,但却非常普遍。举个例子,在临近考核的某一天,向来勤勤恳恳、天天自愿加班到10点的K哥,因为身体不适,6点钟就打卡下班了,没想到出门就碰到人事主管,电梯遇到直接领导,车库又遇到分管副总…你猜这次绩效考核的结果会怎么样?
- 复制链接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