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一,还记得去年寒假天天早起读书背单词,很多人说高中是自己知识的巅峰,现在想想,好像是那么回事,高三的时候觉得很无聊,感觉每天都是干一样的事情,在高中老师的积极宣传下,那时候总是想象大学有多美好,未来有多光明,每天只想着早点高考,早点结束这乏味令人窒息的清道夫式生活。
在高考那几天,老实说,没什么感觉,生活总是匆匆忙忙,高考也一样,还来不及回味,它突然间就飘走了。
这突然间的解放,总是让人不知所措。但是太久的束缚,让人太想疯狂一把,流连在声光色影之中。在高考成绩出来前的那一段日子,我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学习打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每天打满8小时,我意识到,原来成年人也是有游戏限制时间的。
来了深大学计算机之后,才发现,原来大学并不是没有一点点人间疾苦的人间天堂,而是冷暖自知的真实社会,这里的老师很坦诚很淡定很平静地讲述着这个社会的现实,愉快地看着我们脸上由一开始的兴奋到茫然失措的复杂变化表情。
但是人总是有惰性的,高考前一百天的誓师大会让人热血沸腾,但结果表明,最后发光的往往是那些一脸平静的学生。打鸡血会给人一腔热血,但决定人的行为的还是人本身。这一学期下来,这群大一新生大多是这样的:早上如果没有早课,那是昨晚就要计划好的事情,你问几点起床,答案是:他们是不会起床的,他们可能昨晚就计划好今天中午点什么外卖作为早餐或者是晚餐。有早课其实也影响不大,看是什么老师,不点名就不去了,点名的话,现在大学生创业精神极其可嘉,代孕虽然还没有,但找人代课还是比较抢手的买卖。实在没有也没关系,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和摸爬滚打,已经形成组织化团体化行动,一般以宿舍为单位,舍友彼此签订协议,每次行动派一名出动打听消息,这次你替我,下次我救你,点名的时候你是我,我是你,为了不引起老师怀疑,必须学习专业狙击手,严格遵守打一枪换一位,报个到换个位的准则。
我宿舍还好,都是玩到晚上十二点就睡了的,其他宿舍的话,早上起来,可以看到有的宿舍亮着灯,在排除了早起学习的可能性之后,那一般是昨晚忘记关了。
但有的人一直秉承着宁可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同学的传统观念,经常是,不在图书馆,就在去图书馆的路上。
这类同学经常会受到其他同学的仰望和鄙视,亲身经历过,研究加实践表明,内卷必须采取地下行动,地点一定要足够隐蔽,避免被熟人认出,像图书馆和实验室是良好的作案地点。如果你想在宿舍学习,根据打不过就加入的最优解法,要么你感化舍友(几率可忽略不计),要么舍友带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