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的店小二:【中国防疫神器“健康码”是怎么运转的?】一张巨大的由算法引擎织成的细密的网,是口罩、核酸检测与隔离之外,中国阻止新冠病毒复制传播的另一大利器。到了新冠肆虐的第三个年头,这个数字防御长城已趋近完善。
在有14亿人口的中国,每个人都能通过智能手机调取一张健康码。这是在红黄绿间变化的二维码或条形码,三种颜色在后台由大数据算出,提示持码人不同的感染风险状态。不同地方的健康码还展示不同的其他信息,有的展示照片,有的提示行程,还有的标识着打了几针疫苗,为防止截屏伪造,大多数都嵌入动画和定时刷新。
健康码由各地政府主导开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毫无疑问,用以检测每个人健康风险的“底层数据”,涉及大量个人隐私。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人士都保证,对于这些隐私信息,企业仅提供技术支持,并签署了严格的保密协议。而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也为数据的安全上了一道“紧箍咒”。
健康码的第一行代码已经写进了历史,更准确地说,它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玻璃柜里的那行代码,创建于2020年2月13日晚8点34分,是浙江省健康码引擎的开端,并在40个小时后上线测试,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健康码,脱胎于几天前的杭州余杭区健康码和杭州健康码。
健康码背后包括四大数据,第一是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第二是自己申报的健康数据,比如体温及当前症状;第三是行程数据,既包括通信管理部门协调运营商提供的手机信令位置,也包括铁路和航空交通出行数据,以判断是否到达过风险地带;第四是由卫健疾控部门提供的就诊信息,及判断是否与确诊者有交集。
2020年下半年,国家设立了“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各省就将数据上传至国家的平台上,推送更新内容也是每日一次。为实现各地的健康码信息互通互认,国家还制定了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其中既包括数据采集的类型和维度,也包括数据字段的标识,以便数据互通。
随着健康码系统的愈发完善,疫情防控也将愈发精准。根据相关政策,国家要求不能以区县以上为单位赋码,要精准赋码,避免“一刀切”。如今,风险区的划分也越来越小,多以小区为主。
未来健康码还将可能富集更多功能,比如绑定银行卡进行支付,以及在医院就诊。等到疫情过去,健康码的使命并不会结束。只要维持核心的数据状态,持续将各方面数据打通,就能实时监控每个人的疫情状态,如果没有疫情,这些新的机制和经验,也可用在其他应急事件上,“比如抢险救灾,再比如追踪资产和逃犯”。
- 复制链接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