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导航软件上制造一场“闹鬼”的大堵车?】相信很多朋友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路上只有寥寥几辆车,导航地图上非要显示当前为拥堵路段,让很多不清楚具体情况的朋友选择了绕行该路段。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手机导航的拥堵信息“真假难辨”? 首先从导航软件“路况信息”的原理聊起。导航软件想要知道路况的详细信息,并且智能分析出路段是否拥挤,最主要的还是“用户数据”这一环节。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在打开App获取便利的同时,通过我们手机GPS信息,系统就能获取到行驶速度、位置、方向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车流量信息,这样,导航系统就能通过大数据准确判断该路线是否拥堵等。 如果GPS的位置信息停留在某条线路上时间过久,那么系统就会怀疑这个位置是否出现了堵车、事故等情况。如果系统难以确认,甚至还会弹出通知,询问你是否遇到交通拥堵或者出现交通事故。 目前的导航软件用户量非常庞大,仅在2021年4月份,高德单平台的平均日活就已经超过了一个亿,况且目前的头部导航软件并非高德一家。用户大数据是主要原因,还有其他的数据来“辅助”信息的真实性,整体总结下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用户数据,作为导航平台数据的根本来源,用户数据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路况信息。 第二类,就是来源于营运车辆的GPS信息了,比如公交车、出租车上的GPS信息,都能比较真实的反应出道路情况,经过长时间的信息验证,不用担心道路数据的准确性,甚至还能反推出未来几天的道路信息情况。 第三类,就是和交警部门合作,获取实时路况监控信息,通过路上的识别摄像头读取道路车牌信息,算是比较权威的官方数据,但这类数据也有着比较明显的缺陷,就是存在一定盲区,很多路段都没有可以识别信息的摄像头。 因为导航平台有着众多信息来源,让它的信息拥有了极高的真实性,但智能算法只能进行一些浅层次的识别,正是如此,让它很难理解一些人类行为。 有些时候出现的“灵异事件”,很有可能就是几辆在路边停靠的车辆打开了导航,让系统误以为是道路严重堵车,让很多需要通过这条道路的司机进行了“误判断”,白白多绕了一段路。当有用户以正常速度通过这条路段的时候,系统发现错误,又秒速调整为通畅路段。 尽管现在这些软件搜集到了足够的信息,来辅佐数据的真实性,但算法毕竟不能理解人类的全部行为,希望厂商能够找到更好的改进方向,让急着赶路的人不用再受到错误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