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学习之路,我们该怎么走?
我记得2002年的那一场雪之后快毕业了!有一天翻了一本杂志,好像是《程序员》,里面说Java将来牛逼,我就心动了,去招聘会面试Java开发,一点也不懂编程的我,被面试官怼得无地自容,就下定决心,买了本侯捷先生翻译的《Java编程思想》开始自学Java。从那时候起到现在,我自认已经是很高级别的企业级Java架构师了,好了不自吹了!
Java学习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才能达到高级别层次,具体来讲就是:编码级、效率级、模式级、架构级和骨灰级
编码级:一般常见于学习编程两年以内的Java程序员,当然不排除极高天赋的选手。在这个过程你并不追求代码质量(效率、结构和可扩展性),更多是模仿高工们的代码,实现应用逻辑。在这个过程一定要记住,要追求功能的完善与闭环,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往往有很多细节,千万不要指望产品经理,可能你们公司还没有此岗位。但是这对初级别程序员的习惯养成是关键时期。
效率级:当你对Effective Java这本书看的津津有味的时候,那么证明你开始进阶了!这一般常见3-5年的程序员,因为你开始对自己写的代码有讲究了,什么是单态,什么是工厂,如何控制异常等等,明白了代码重构的重要性,开始对各种技术框架品头论足,往往到了这个阶段的程序员前途光明!
模式级:设计模式不是书里面看出来的,而是经历了上个阶段的各种精益求精的技巧考究后,当你翻看不同的设计模式讲义时,心里会总有种似成相识的感觉,亦或者惊讶的赞叹:卧槽,原来可以这么搞啊!请相信我,这时候你的代码进入到了晦涩难懂的时期,源于过度运用设计模式会导致别人看不懂,当懂得推己及人的时候,自然就跳出来了!
架构级:进入这个阶段,应该有8-10年的开发经验,这个过程很容易进入管理路线,这是好事,但若能把持住自己,主心骨仍然继续深入技术探索当中,那么你就会发觉架构师的真正意义了,一件产品从创世到面世,架构师努力开拓出整体结构,又始终陪伴在产品的身边,守护着它的点点滴滴,就好像润物细无声一样,不断纠正和兜底技术团队在开发过程中的错误,让产品在正确的轨道静静等航行。
骨灰级:当你经历了很多事情,内功深厚,手中、心中已无剑,来什么新技术,直接了解技术框架就行了,再不成看看源代码,甚至可以提几个好的建议。这时候你更希望在某个应用领域成为名至实归的专家,更希望能将自己的所知所学用一种方式,也许是开源,也许是知识,影响更多的技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