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上海国际航运建设亲历者说》读书笔记
02推动我国全方位融入全球经济的重大战略 黄镇东
摘抄:
上海航运中心从酝酿提出到全面改进,其间经历诸多困难曲折、突破不少“条框”束缚,到如今20多年时间能够取得显著的成绩,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包括交通部和两省一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在内的广大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键点梳理:
1、1996年1月1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在上海主持召开两省一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就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问题进行了研究,正式宣布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并部署一系列工作。 --这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出的一个重要标志。
2、当时韩国釜山、光阳,日本的神户、大阪、东京等港口以及台湾的高雄港,都看中了大陆经济发展的潜在市场,占据先行发展的优势,确立自身在区域或全球航运发展中的位置,称为中转大陆集装箱的枢纽港口,进而称为区域或全球国际航运中心。
3.相比较天津、大连等港口,上海市最具备条件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
①区位优势:首先辐射到长江三角洲,然后辐射到长江沿岸,再向南北方向辐射,北可以包括陇海线,南可以吸收一部分到新加坡、我国香港地区转口的货源。
②城市发展规律:上海市通过港口带动发展起来的,是口岸开放后逐步繁荣的。
3.199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定,推动了我国国际航运事业的发展,推动了长三角经济社会的发展。明确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港口布局】是以上海港为中心,以江苏、浙江港口为两翼的“组合港”。
4.【重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硬件”体现在要有规模化经营的航运企业、港口企业,并开辟覆盖区域和全球的国际航线;其“软件”是中心城市要有发达的航运服务业和开放、良好的市场环境。
5.打开长江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支点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践及创新》专著2015年5月公开出版发行。
6.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实现上海港口布局的“三级跳”